劉槿紋

半導體大咖談危機:廠房一直蓋卻等不到「這兩件事」

近期全球晶片短缺,雖讓供應鏈緊張,也讓全球看到台灣堅強的半導體實力。這樣的榮光能持續嗎?包括力積電董座黃崇仁等大咖都認為,目前半導體業最大風險是「這兩件事」遲遲無法到位。

玉山科技協會26日舉辦產業論壇眾星雲集,半導體產業集結台積電、聯發科、力積電、鈺創及軟硬體趨勢專家。多位半導體產業專家談及未來,最憂慮的,竟不是地緣政治或同業競爭,而是擔心等不到兩件事到位:人才與晶片。

力積電董事長黃崇仁直言,半導體廠房一直蓋,人才卻不一定完備。聯發科技技術長周漁君特別在演說結語時,提及「現在台灣教育訓練下的人才,質與量都不夠聯發科需求」,K12教育加強培養學生STEAM實力,碩博士班人才培養也需加緊,薪資誘因不可少。

產業現在缺晶片,未來缺人才
科技部前部長陳良基簡要回應,教育政策一直有持續,例如半導體學院推進,「只是政府步調不同於摩爾定律,半導體兩、三年就一個世代,政府沒那麼快,所以得靠業界從需求面推動政府。」

他指出,半導體三大技術趨勢,一是電晶體密度持續加大,計算機架構大創新,系統整合主導力大增,人才推進還是重要的任務。

Google前董事總經理簡立峰提及人才與人力解方。他分析,台灣年輕族群與既有擅長的資通訊產業,連結有限,這一波半導體、電動車的AI化,是兩個族群合作的好時機,年輕族群喜歡面向終端消費者的品牌,AI、半導體、電動車的交會,可以成為兩個族群結合的時機,也舒緩少子化下人才人力長期減少的影響。

再來,談到全球晶片供應不足,何時休止?最大缺口在哪?現場各個專家看法倒是不同。

黃崇仁:晶片缺口短期難解
「我比較務實,晶片短缺的缺口,短期很難解決,」力積電董事長黃崇仁分析市場現況,他指出,AI(人工智慧)與電動車技術快速演進,帶動新投資,還有電子零組件長短料議題,讓車用電子供應鏈恐慌斷鏈,引發囤貨,已經加劇成熟製程晶片的供需失衡壓力。

加上政策驅動的全球減碳驅動,高價碳權更驅使半導體與電動車產業快速結合,都是短缺原因。

黃崇仁表示,宅經濟熱潮之下,電腦、電視、手機等消費性電子「該買的都買了」,所以未來缺口還是在「車輛」,各大車廠現有一般車款晶片,從年初台灣半導體業者增加供給後,大致陸續補上,但更先進的未來智慧車款,採用更多AI晶片卻還沒補上。

另外,還有電動車換車潮,「一般車用的晶片還是缺貨,AI更缺。新車用需求到底有多大?不知道,這些都沒有在規劃產能內。」

鈺創董事長盧超群直言,半導體市場大熱,一直是商機與挑戰,他表示,「20世紀有科技革命,21世紀的今天,正引爆並邁進科技多元化應用革命,AI+矽電子智慧時代來臨。」

硬體製程演進變慢,需軟體協力
市場榮景,讓「供給端」的半導體製造業產能滿載,但也產生莫大壓力,晶圓設計的聯發科與製造的台積電,則在技術上追進,半導體硬體發展有沒有極限?恐怕還得軟體協力。

聯發科技技術長周漁君分析,以消費者電子產品年銷量最大的智慧型手機來看,每年約有13億至14億個產品,現在進入5G時代,好像已經很快了,但消費者對速度的期待沒有改變,所以聯發科持續準備高速率技術,人們還有對運算能力(每年成長15%~20%)、多媒體呈現、面板顯示,甚至是電源容量,期待都沒有改變,也都需要技術追進。

所以,當所有功能的效能變快,代表功耗提升,但手機尺寸有先天限制,再大就不容易攜帶,因此尺寸限制散熱效率、晶片大小等,也因此反映在產業對越做越小的先進製程的需求。

「所有都在變快,但摩爾定律卻變慢了,得靠更先進的系統設計,彌補製程演進逐漸變慢的趨勢。」周漁君表示。

「有人說半導體是21世紀的石油,這有點低估了半導體,半導體與氧氣一樣,是無所不在。」台積電業務開發資深副總張曉強表示,AI時代才剛起步,未來半導體將對生活與經濟起到更大作用,更無所不在。

張曉強分享,台積電7奈米製程創新協助推進產業發展,「電腦科學發展過程,算力平均每兩年增加兩倍,過去都是靠半導體製程滿足,但現在『系統創新』越來越重要,未來需要發展更多軟體協力。」

國家主義興起是新挑戰
整體來看,台灣半導體產業迎來前所未見的市場需求,台廠也致力技術創新,外部競爭方面,中期考驗何在?

「國家主義興起是新挑戰,需要國家級戰略。」SEMI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全球行銷長曹世綸提醒,美中兩國積極布局半導體產業,台灣也需提高戰略規格,總統級、國家級、跨部門的發展戰略,讓台灣供應鏈成為全球產業鏈可預測、互補不競爭、值得信賴的夥伴。